本文转自:中国教师报
张凤中
学校走廊里的荣誉墙向来是教育场域的一道风景。一张张照片旁罗列着闪光的事迹,从“优秀教师”到“三好学生”,从“学习标兵”到“德育模范”,这些被精心选出的形象以静态或滚动视频的形式,构成了一些教育人眼中的价值坐标系。其初衷是树立榜样、激励后进,但这面墙是否也悄然制造了裂痕?
荣誉墙的本质是“精英筛选机制”,遵循少数人胜出的规则。在学校里,能登上荣誉墙的学生并不多,他们或是成绩拔尖的“学霸”,或是才艺出众的特长生,或是担任学生干部的“管理者”。这些孩子的名字被反复提及,事迹被循环展示,逐渐成为校园里的一种符号。
然而教育的对象从来不是少数精英,而是全体学生。当一些学生围着荣誉墙谈笑风生时,另一些学生内心却是落寞的。他们或许体育成绩优异,却因文化课分数未能达标而与荣誉无缘;或许乐于助人,却因不擅长当众表达而被评选机制忽略;或正在努力进步,却始终达不到优秀的标准。对这些孩子而言,荣誉墙不是激励的旗帜,而是一面映照出“自我不足”的镜子,日复一日强化着“我不够好”的心理暗示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“优秀”的评选标准往往存在局限。在应试教育惯性下,好成绩成为最重要的入围门票,而创造力、共情能力、抗挫折能力等素养被边缘化。当优秀被简化为可量化的指标,教育的温度便在筛选中逐渐降低。
当然,低年级学生或许会对荣誉墙上的同伴报以单纯的羡慕,但随着年龄增长,这种情感很可能演变成复杂的心理博弈。小学高年级、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,同伴评价在他们心中的分量远超成人想象。荣誉墙的存在,人为地将学生划分为优秀者与普通者两个阵营,无形中制造了阶层感。
实际教育教学场景中,这种阶层感可能引发多重负面效应。有的学生会因长期无法入选而产生习得性无助,干脆放弃努力;有的学生会对荣誉获得者产生抵触情绪,将竞争关系异化为对立关系;更有甚者可能刻意迎合评选标准,压抑了真实自我。当教育场域充满比较式成长,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便会被削弱,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化的攀比心态。
这种等级划分对弱势群体的伤害尤为深刻。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、缺乏课外资源的孩子而言,他们在传统评价体系中本就处于劣势,荣誉墙的展示无异于将这种差距公之于众。教育的本质是缩小差距而非放大差异,当“优秀”的标准无形中与物质条件、家庭背景挂钩时,荣誉墙就成了加剧教育不公平的隐形推手。
教育需要榜样,但不需要“封神榜”;需要激励,但不需要“等级制”。与其为少数人打造荣誉墙,不如为每个孩子搭建展示的舞台,同时完善评价体系,赋予荣誉墙更丰富的教育内涵。当荣誉墙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,当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场域中找到自己的价值,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的初衷。
(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)
启天配资-启天配资官网-正规实盘配资公司-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