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咸阳日报
寓教于“景”润人心 融学于“行”兴文化
——访全国道德模范、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、咸阳铁中教师呼秀珍
本报记者 杨环
“加强文化强市建设,铸魂育人是关键。铸魂是过程,育人是目的。要培养祖国的接班人,首先得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、思想境界、行为举止,才能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。”近日,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全国道德模范、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、咸阳铁中教师呼秀珍这样强调。
日前,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为文化强市建设锚定方向、擘画蓝图。呼秀珍将教育初心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,凭借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深入思考,提出了自己的见解。
咸阳坐拥秦文化、汉文化、红色文化等丰厚资源,在她看来,这些都是“铸魂育人”的宝贵财富。“生在咸阳,就要先热爱咸阳。”作为语文教师,她早已将文化资源融入日常教学:不仅在班级开展“可爱的陕西”“可爱的咸阳”等主题活动,还将文化教育从课堂延伸至校园展示,鼓励学生成为家乡文化的传播者;推动校园小报开设咸阳文化专栏,让学生在采写编发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家乡历史;并通过主题班会讲述咸阳故事,让“热爱家乡、奉献家乡”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。
就如何将咸阳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大中小学教育教学,呼秀珍表示,红色文化景点是最直接的教育载体,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,让孩子们走进革命遗址,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聆听讲解、感悟历史。
“这与父母带孩子出游是不同的,学校组织的研学往往辅以心得交流和成果分享,教育效果更深刻、更持久。”她补充道,“如果老师能把对家乡的热爱渗透到每一堂课、每一次互动中,这种‘润物无声’的影响,对孩子的成长将大有裨益。”
加强文化建设,离不开专业的教师和文化工作者队伍。呼秀珍认为,青年教师应在业务能力提升和思想道德修养上双向发力,尤其要主动学习咸阳本土文化,避免“身在文化厚土却知之甚少”;还应鼓励青年群体积极行动,结合资深教育工作者的经验,形成“老带新、强帮弱”的教育团队,从而汇聚更强大的育人合力。
谈及秦文化与秦人品格,呼秀珍如数家珍。她指出,秦人“勤劳奋进、勇于创新”的品格,正是新时代咸阳人需要传承的精神内核。“从秦建都咸阳到如今文化强市建设,秦人始终在努力创造新生活,紧跟时代脚步不断突破。就像现在的秦文化演出,场面宏大且精益求精,不仅让本地人自豪,更让外地游客感受到秦文化的魅力,这正是创新传承的力量。”
从教多年,呼秀珍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者的使命。这位扎根家乡的模范教师,正以对教育的初心、对咸阳的热爱,持续为文化强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“育人动能”。
启天配资-启天配资官网-正规实盘配资公司-全国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